在张澜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我们定当秉承先生精神,无问西东,但求耕耘,红心向党奔未来。
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张澜先生的三个“始终”。
第一,始终不忘民主情怀。
抗日战争期间,张澜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来改为中国民主同盟,张澜担任民盟主席。在他的领导下,民盟不断发展壮大,并以独特的方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民盟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他领导民盟,积极响应中共团结统一的主张,坚定地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致函国共两党,对团结、民主、军事、国家建设诸问题,提出民盟意见,吁请国共双方停战。他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促成了新政协的召开,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
他发表的《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阐明了民盟的民主政治主张,为争取抗战胜利做出卓越贡献。1986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张澜诗集》,收录了张澜的101首诗歌,基本反映了张澜民主革命的历程。
第二,始终不忘教育事业
张澜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长期献身于教育事业。他先后创办南充中学,出任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成都大学校长,不仅办学成就卓著,而且形成了重要的教育思想:一、主张“思想学术自由”;二、主张教育平等;三、发扬优良传统精神,塑造合乎时代要求的新人格。
第三,始终不忘立德准则
张澜先生一生立德的准则:座右铭“四勉一戒”,即“五不”立德准则: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寄语新时代共青团员“五个模范”的标准和要求, “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要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要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要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
我想,这“五个模范”同样适用于新时代民盟盟员。今天,我们在这里重温传承张澜先生的三个“始终”;以后,我们在实践中更应学习做好民盟盟员的三个“始终”。
一、始终有盟味
民盟人要有目标,要有高尚的爱好,要跟颓废说“不”。民盟盟员作为知识分子的形象立足于时代潮流,民盟一度被称为“学者之盟”、“校长之盟”,为什么有如此盛誉?因为盟内先贤张澜、沈钧儒、李公朴、闻一多、陶行知等等均是大学者!先辈的风采我们难以企及,但是我们每一位盟员都是民盟组织的“形象代言”,我们可以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们可以充分展现盟员知识分子的风采。好木成林,我们盟组织给社会的印象就是正面而美好的,这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民盟味”。
做好中国共产党的参谋和助手,积极作为,主动担当,出好主意、想巧办法、提实建议,力争成为“高参”;加强沟通,充分发挥参政党的作用;熟知民主党派工作方法,凝聚盟员感情,感召影响更多人自觉主动地参与党派工作,形成以情动人、以心交心的民盟工作模式,让民盟组织真正成为盟员们的“温暖之家”,这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民盟味”。
二、始终爱学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何来“活水”?唯有学习!唯有学习,素质方能养成;唯有学习,境界方能提升;唯有学习,每个人方能拔节生长。每一次学习,虽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学深悟透。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触动,总能生一些灵感,可以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学习的思维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吧。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民盟盟员,要有读书人的修养,读书人的气节,读书人的精神,要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社会“浮躁气”。身处新时代,我们民盟盟员该如何适应时代之巨变呢?一方面要坚定政治信念,加强自身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盟内先贤为目标,以民之所需为己任,立足本职工作,能发光的发光,能发热的发热;另一方面要学习新技能,适应新形势,做一个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迷失、有定力的人。
三、始终有担当
盟友们,争做各行各业的行家能手,甚至业内专家。按照习总书记的“四新”“三好”要求,强化责任担当,认真履职尽责。
感恩遇见,感谢培养。我参加了恩施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党外干部培训班的学习;我接受了革命历史教育和民盟文化熏陶;我参于了政党协商,现在是恩施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的一员;我积极撰写了政协提案、调研报告;我有幸成为一名巡察尖兵,圆满完成了民主监督任务;我参与了关爱留守儿童等社会活动;我以天天打卡的形式,为民盟恩施州委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新塘乡下塘坝)海信希望小学注入教育源动力,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我坚持宣传民盟正能量;我立足本职,围绕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倾情奉献,贡献党外干部的热情和智慧光芒。
忆往昔,我在民盟,赓续前行,恩施民盟薪火相传,助我茁壮成长。话未来,我作为一名办公室干部,要继续在思路上开拓创新,在举措上常抓常新,在方法上推陈出新;要继续在落实上求实效,在落深上谋突破,在落细上见责任;增强办文办会办事能力,争取做到开口能说,提笔能写,遇事能办。我作为一名民盟盟员,要始终秉承先生精神,立足平凡岗位,无问西东,但求耕耘,红心向党奔未来。(贾玉静,民盟恩施市支部盟员、恩施市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