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再生稻的浪漫研究之旅
——民盟盟员、湖北孝感农业科学院正高级农艺师熊渠
再生稻,因其能实现一次栽种、两季收获,具有省种、省肥、省工的优点,并能提高粮食安全保障,已在湖北得到了广泛推广,在孝感市农业科学院,有位女性农业科技工作者,连续7年推广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被当地群众称为再生稻推广的“四大金刚”之一。
像这样细心指导种植大户进行科学浸种的场景,对于在田埂上摸爬滚打了三十年的熊渠来说,司空见惯,十分平常。1991年,熊渠从当时的孝感地区农校毕业后,进入孝感市农业科学院,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育种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一个适合作再生稻种植的籼粳杂交水稻新品种。孝感市农业科学院正高级农艺师 熊渠:我们在实际生产中间发现,籼粳交这个(水稻)品种的抗寒性、综合抗性都很强,它可以提早播种,结合华农教授的再生稻的技术,我们就把籼粳交再生稻(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我们孝感市大面积示范推广。
再生稻是水稻种植技术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因其栽种一次,收获两茬,具有省种省肥省工等“七省两增一优”的特性和提高粮食安全保障的优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了广泛推广。2023年,发展再生稻还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因为较早关注再生稻,熊渠成了再生稻种植方面的专家。孝感市农业科学院正高级农艺师 熊渠:我们(20)18年就开始就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一亩田当时是(头季稻)湿谷达到1987斤。
春争日、夏争时,从选种育秧、栽插秧苗到田间肥、水管理和机械收割,每一个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到再生稻的产量,为了让合作社和农户掌握种植技术要点,熊渠经常在炎天暑热的天气下,来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
孝感市农业科学院正高级农艺师 熊渠:只要有空(或者)是我上下班的时候都到(各乡镇)跑,只要是生产的环节,从开始下秧起,从3月1号开始起,我就一直要跑到12月底,天热的时候那汗水(浸入了)眼睛,眼睛都睁不开,走路的时候你根本看不见路,好多次就摔到沟里去了,跌得鼻青脸肿的。
辛勤付出,终有回报。在熊渠团队连续多年的指导下,孝感市再生稻种植面积由2017年的几十亩,发展到了现在的6万多亩,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贡献了科技的力量。特别是熊渠发现并改变再生稻头茬收割留桩高度的关键技术,为再生稻增产增收打下了良好地基础。
孝感市丰裕农机化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乐武林:以前我们再生稻收割(留桩高度)是40-45(厘米),(但)她(熊渠)要求我们必须低留桩 ,我们有时候甚至是留到10多公分,(这样的话再生稻)产量最少增加了三分之一。我们合作社有现在的成就,绝对离不开熊姐对我们的帮助。
青春爱大地,田野画新图。2021年,作为第一完成人,熊渠主持的“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被评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其中籼粳杂交水稻作再生稻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湖北省农科院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列为主推技术。孝感市农业科学院正高级农艺师 熊渠:我就做了一个这样的技术手册,我从品种的选育,从再生稻的育秧开始,然后从头季稻管理、收割、再生季管理,再到再生稻米的品牌创建,就做了这样一个明白纸的手册给农户,让农户拿到这张明白纸,一看就会种再生稻,一目了然。
技术手册送到户,农户种植有保障。截至目前,除了湖北,由熊渠主导的籼粳杂交水稻作再生稻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已先后在江苏、安徽、湖南等长江中下游六省落地,推广种植面积接近40万亩。
孝感市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 刘华林:熊渠同志作为我们院里的科研骨干,长期致力于水稻再生稻的生产方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她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开展再生稻的生产,也成为了农民的贴心人,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向农户传授再生稻生产技术的同时,熊渠还特别关注有关再生稻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先后撰写和发表论文、上报提案以及社情民意信息10多篇,推进再生稻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壮大,荣获“2023年度民盟中央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民盟孝感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熊秀红:2023年,她先后撰写了两篇有关再生稻的社情民意信息,被民盟中央采纳并被湖北省领导两次批示。我觉得熊渠作为年轻的女性,她是科技工作者和民盟盟员的骄傲。
图文:垄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