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省盟要闻

参政议政

【聚焦省两会】民盟省委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第一联组会议发言

发布时间:2025-01-19


1

1月18日上午,省委书记王忠林参加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一联组会,同委员们一起协商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希望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广泛动员各界力量积极投身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火热实践,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建言资政,强化为民服务,更好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孙伟主持会议。

杨智、李锡玲、姚海林、陈蓉、彭育园、焦泰文、程运江等7位政协委员先后发言,围绕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强化新质生产力赋能、发展人形机器人技术、发挥高校枢纽作用、统筹流域综合治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等提出意见建议。王忠林认真听取委员发言,充分肯定大家的发言体现了责任担当、大局意识和求实精神,提出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操作性,要求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吸纳。

 

2

省政协常委、民盟省委常委姚海林代表民盟界别,作《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湖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口头发言。

发言指出,湖北传统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近80%,近年来强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冶金产业转向高端化、化工产业转向精细化。同时也要看到,我省传统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大量传统中小微企业处于无自主品牌、无研发中心、无专利产品的状态,数字化转型任务艰巨。为此建议:

一、以数字化夯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坚定不移实施传统产业数据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力争规上企业全覆盖。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行战略规划与整体设计,点线面系统推进。建立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人才基础和梯队人才队伍;抢抓6G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培育6G科技领军企业和高成长企业,为传统产业持久赋能。

二、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传统技术和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开发高端化产品,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企业向新攀高。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通过产学研平台,实现企业由买创新为主向自我创新为主转变;通过大中小型企业联合创新,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通过区域协同创新,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重要节能和低碳技术创新,加大传统高能耗产业节能改造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以政府支持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政策导向,对企业自主科技产品研发、科技型企业培育等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信息新基建和交通枢纽等老基建的建设,不断提升对外技术交流、科技产品流通的效率。加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科技创新软环境,完善科创金融,鼓励耐心资本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

 

3

 

省政协委员、民盟省委委员、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主委程运江代表科学技术协会界别,作《强化科技赋能,夯实乡村产业根基》口头发言。

发言指出,我省农业科技上存在专业技术员和经营主体不够强、涉农科技成果转化不够好、农业机械化程度不够高等弱项和短板,为此建议:

一、着力培育新农人,解决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问题。建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积极搭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智力资源载体,培养一批有情怀、有技术、有实力、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农人。统筹协调政策、人才、资本、技术等社会资源,着力畅通智力、技术、管理的返乡通道,不断提升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推科技赋权赋能。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建立更加符合农业科研规律和产业重大需求的科研成果转化、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大农业科研体系,加快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农业合作社之间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宜机化为主线,加快生物育种和现代农业机械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化进程。鼓励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三、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数字化水平,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坚持良田粮用、果树上山下滩、蔬菜进设施的基本原则,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结合地形地貌,研发宜居宜业和宜机宜农的农业生产模式。加大对山地轨道运输机械、农用无人机、小型轻便农机具的研发和应用补贴力度。建立以村集体或作业区域为单位的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组织,在组织引领、政策资金、条件保障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推进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实现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有机融合,推动技术和产业变革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我省乡村振兴事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