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盟员风采

盟员风采

民盟湖北艺术院副院长罗莹专著获“第九届屈原文艺奖”

发布时间:2015-12-28

民盟湖北艺术院副院长、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罗莹教授的理论专著《线形象——中国绘画的起源与形成》于近期获得“第九届屈原文艺奖”。

“屈原文艺奖”是湖北综合文艺最高奖,每三年评选一次。1988年湖北省委宣传部根据省委有关文件精神,设立了“屈原文艺创作奖”。“屈原文艺创作奖"为湖北省最高文艺奖项,分文学和艺术创作奖两大类,2000年后,整合为“屈原文艺奖”与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同时评奖,代表着近三年湖北文艺创作生产的最高成就和水平。“第九届屈原文艺奖”与2015年湖北省委宣传部组织评选。

罗莹教授系民盟中央文化艺术研究院理事,民盟湖北艺术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美国内华达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多年从事美术学课程教学,她的绘画作品曾参加过多项艺术大展和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如:2014年北京“恭王府艺术系列展——罗莹/线形象”,2011年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国工笔画学术联盟名家邀请展",2003年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今日中国美术”,以及1989年中国美术馆“89现代艺术大展”,等等。罗莹的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恭王府,武汉美术馆,美国内华达大学等学术机构收藏。2015年2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2013年10月23日《纽约时报》分别发表文章图文介绍罗莹作品。

中国当代工笔画是罗莹艺术创作的主体,在中国工笔画的精致描绘和[**]体验中,她发现并捕捉到了连接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符号——“线形象”。在其作品中所创造的“电脑线”条,覆盖了她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所有不同题材的艺术创作作品之中。罗莹的“线形象”,既是她艺术创作实践的结果,也是理论研究的结果。罗莹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一直在探索中国传统线性思维中的“线形象”产生的社会基础与文化渊源的关系,并先后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和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艺术理论专著《线形象——中国绘画的起源与形成》中、英文版。她认为,古为今用,研究传统是为了当代更好的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端廷教授在给本书作序中写道:“正是基于对中西绘画中线条功能的差异以及线条在中国书画艺术中独特价值的深刻认识,罗莹提出了“线形象”这个崭新的概念。……本书通过对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彩陶纹饰的考察,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绘画“线形象”起源和发展的脉络,特别是通过对仰韶彩陶纹饰与后世文人水墨写意绘画的比较分析,作者断言仰韶文化标志着中国绘画“线形象”的正式起源。同时,作者还对导致“线形象”产生的中国早期思想观念进行了深入探究,指出早期中国人的认识观和血缘宗亲观中的线性思维方式对“线形象”的起源具有决定影响,从而将“线形象”起源的研究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毫无疑问,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才是中国绘画“线形象”的真正起点。应该说,罗莹对中国绘画“线形象”起源的探索达到了非同寻常的高度和深度。”    

《线形象——中国绘画的起源与形成》是一部从人类学发生的角度论述中国绘画的起源与形成的史论专著,它属于艺术学科的前沿课题,具有前瞻性。《SCIENCE》(美国《科学》)杂志最新公布了125个前沿科学问题,其中第113个问题是:“什么是人类文化的根源? ”《线形象——中国绘画的起源与形成》一书,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民盟湖北艺术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