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

闻一多纪念馆学习有感

发布时间:2016-11-28


真男儿,不忘责任担双肩

忆英雄,坚守初心传薪火

              ——闻一多纪念馆学习有感

上午九点半,阴霾的天空,预示着一场大寒潮的即将到来;闷热的空气,让闻一多纪念馆前池中的鱼儿也探出脑袋;在闻一多先生的雕像下,灿烂的秋菊开得正是精神。咸宁市咸安区民盟一行人趁着天气尚好,组织前来浠水县的民盟圣地闻一多纪念馆参观学习。本人有幸作为新盟员,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学习活动,感受颇深,对闻一多先生的认识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深度,对先生的敬仰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一名教师,对先生的认识是比一般人要深一些的,起码知道他是一位大学教授,一位爱国先生,一位有许多爱国诗篇和一篇震动中外的即兴演讲的爱国先生,一位为了民主与自由、为了爱国激愤而牺牲了的民主斗士。但是经过参观之后,本人才猛然发现,正是有他一贯的责任坚守,才不负他真男儿、家国艰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本色。

对妻子的责任

民国时候,多少文化名人、达官贵人、政客富商,为着一个“婚姻自由”,抛离了包办婚姻之妻,舍弃了包办婚姻之子,绝情、多情有如徐志摩,抛妻弃子追求林徽因;坚持而理智犹如鲁迅,只愿供养不愿婚配于朱安。

唯有闻一多,尽管自己痛苦难受,但是依然选择接受这个家人安排给他的责任。他照顾父母亲人的情绪,照顾一个女子的名声,在接收时,他没有选择置之不理自己同病相怜的妻子,而是选择带领着妻子一起成长。他承担了一个丈夫的责任,也完成了一个家族的使命,也促成了一个女人的成长。

而这,在当时那个盲目鼓吹“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追求个人理想、反对封建糟粕”的环境中仍能不失为人的基本的善心——不伤害一个无辜的女人,一个同样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是多么不容易!闻一多维持了这场婚姻,保护了这个女子,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的思想与学识来感染自己的妻子,让自己的妻子跟随自己的脚步成长,他尊重、爱护女性,他怜惜、悯恤弱者,但是他不同情弱者,他选择让弱者自己成长。

这是身为丈夫的闻一多,在面对包办婚姻的时候,所作出的仁者的选择。

对学生的责任

入滇之路难行啊!

盘盘转转的山路,曲曲折折的峡谷,奔腾流去的湘江,随时断粮的危机,共同演绎了从湖南入滇的艰难。然而,艰难如此,也没能阻挡住徒步入滇的“湘黔滇旅行团”的师生们。

初春阴雨绵绵,二百多名中国学子,在闻一多、曾昭抡、李继侗、袁复礼四位教授与学校派出的指导员黄钰生共同组成的辅导委员会的带领下,在原东北军少将师长黄师岳所率军队的护卫下,脚踏草鞋,行进在泥泞的湘北大地。他们将跨越湘、黔、滇三省,翻过雪峰山、武陵山、苗岭、乌蒙古山等崇山峻岭,步行距离3000华里。

这次旅行团,是闻一多先生主动要求参加的,美名其曰:“火车我坐过了,轮船我也坐过了。但对于中国的认识,其实很肤浅。今天,我要用我的脚板,去抚摸祖先经历的沧桑。国难当头,我们这些掉书袋的人,应该重新认识中国了!”老朋友扬振声听说闻一多要参加旅行团,曾开玩笑:“闻一多参加旅行团,当备一口棺材同行。”

那年刚满四十岁的穿着灰布长衫的闻一多先生,是国内著名的“新月”先生和知名教授。完全可以乘坐火车进滇的闻一多,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土地,陪同着自己的学生,直到他们安全入滇,而一路上艰难行进中的他也带领学生用绘画记录下一路的见闻!

胜利入滇的当天,胡子拉渣、眼窝深陷、头发花白的闻一多先生就问西南联大梅贻琦校长:“什么时候开学?”当梅贻琦校长回答是54日的时候,激动的先生往地势最高的地方一站,就向学生喊道:54日这个日子好呀,同学们!同学们——!54日,是我们联合大学的黄道吉日。19年前,我们北大、清华的同学为了反对卖过的二十一条,走上大街,火烧赵家楼,为中国学子树立了民主科学的信条!今年的五四,我们为了抗战必胜的信念,背井离乡聚集在这里,以后每年的54日,就是我们联大的校庆日,我曾经对大家说过,我们中国,没有最后一课——!”

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先生仍然挂心他的学生,挂心他的教育,也挂心着这个风雨飘摇中的艰难求生的中国!

对国家的责任

 “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先生的一生,就如同那个民生疾苦、国家动荡不安的时代里的许许多多的人一样,把爱国、强国当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主旋律。只是,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介文人,不能戎马战场,奋勇杀敌;不能科研兴国,工商兴邦;他能做的,就是讲讲中国的诗,画画中国的画,以及写诗抒他的爱国情。

他讲中国的传统诗歌,几年辛苦凝成《唐诗杂论》;讲中国的新诗,开创格律诗风;画简笔速写,更有水彩画获得“善露阳光,有灿烂晴日之景象”之美誉。但这些,都及不上他的诗。

闻一多先生一生有多少诗歌是写给他深爱的祖国!“咱们的中国”是那样的亲昵;“五千多年的记忆”,在先生那里,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先生心里“如今我只问怎么抱得紧你”;留学期间,看着那升起的太阳,先生也在含着热泪询问:“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更不用说那“七子之歌”,每次吟唱,都让人热泪满眶。面对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如死水一般黑暗现实的中国,先生的心啊,就如那红烛般,火热,殷红,用迸发的爱国情一路吟唱,一路高歌,为这个他深爱的中国唱民族的哀歌,唱黑暗的现实,唱五千年的传承,唱希望的坚持,唱得青年学子满心悲愤,唱得爱国人士奋然前行。

是啊,爱国在先生这里从来就没有止步在口头的诗歌上,先生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明朗的政治格局下,先生依然坚持相信,民主是中国政治的最佳形式,民主就解救中国广大人民被压迫、被歧视、被奴役的命运的唯一方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是爱国、爱人民的闻一多先生呢!他坚持民主,坚持反对独裁,面对抗战胜利后坚持独裁政治的国民党,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红烛啊,你为什么这样红!因为你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威胁恐吓不了爱国的闻一多,死亡惊吓不了有骨气的闻一多。在明知道下一个暗杀目标就是自己的时候,闻一多先生仍然毅然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殉难经过报告会,他为什么而来?他不是不知道自己很可能性命不保,他不是不知道妻儿在担忧等待,但是,在这国家民主革命之火如危烛于国民党的恐吓下几近熄灭之时,闻一多先生更加知道,如果他退缩了,固然性命得保,可民主精神何存?爱国信念何在?中国青年又将走向何方?中国又将走向何方?

先生不知,也不愿知,因为先生不会让那种精神黑暗的时代再次来临,因为先生相信,“一个人倒下来了,千万人会站起来”,“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先生用自己的死亡,震撼了多少民主战士,激励了多少爱国青年,激励他们去做有骨气的中国人,做爱国、爱人民、爱民主的中国人!

先生置生死与度外,弃威胁于尘埃,尽心力为民主,染热血救中国,这是他作为一名民主战士、一个爱国的中国人自认为该做的事。

铭记英雄,不忘初心

正如进门所见到的那个《红烛》壁画上画的那样,那红烛就是诗人的象征,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国在,民主在,先生就会精神不死,红烛长燃。

然而,作为新的民盟盟员,本人却认为,在现在的和平时期,在现在这个全民为了实现“两个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时期,在这个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进入深水区的需要大家全力以赴共建“一路一带”强国梦的时期,我们更应该坚守先生的精神,认真地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这责任有对家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关爱与呵护,这责任有对青年学子的爱国思想的培养和引领,这责任有对自己职业岗位的不懈坚守与努力创新,这责任有全力配合国家和共产党合力共建中国强国梦,只有做到了这样,我们才能不负先生的期望,不玷辱先生的精神。

同作为教育界的人士,先生用身体力行他的责任,践行他的红烛精神;而我辈,可能仅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兢兢业业、勤奋不懈的工作态度,用关心国事、培养学子的爱国热情传承先生的红烛精神。

惟愿以此,告慰先生之灵! (民盟咸安总支一支部 郑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