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时政新闻

时政新闻

2013年度湖北省科技奖励大会召开 陈焕春荣获突出贡献奖

发布时间:2014-02-25

   

2月25日,2013年度湖北省科技奖励大会在武汉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为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院士颁发了奖金和证书,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为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武汉大学代表颁奖并作了重要讲话。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张昌尔主持会议。有来自省直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市州科技局负责同志共200余人参加会议。
  

2013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共授予322项科技成果(人)。其中突出贡献奖1人,自然科学奖29项,技术发明奖30项,科技进步奖226项,成果推广奖15项,中小企业创新奖21家。
  

2013年科技奖励授奖项目主要四个特点: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获奖项目占九成。在授奖项目中,除29项自然科学奖项目外,其余271项均是与湖北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成果,占授奖项目比重达到90.3%。武汉烽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等完成的“分组多业务传送与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解决了高速网与互联网的一致性、控制平面可靠性和防病毒攻击难题,先后在国内十几个省份得到应用,出口美国Google、Verizon和欧洲等1937套设备,直接销售十九亿元,仅湖北销售额就达到3亿。
  

三成获奖项目与民生密切相关。在授奖项目中,有110项涉及农业、医卫、环保等民生领域,占授奖项目比重达34.2%。特别是“突出贡献奖”和“科技进步特等奖”授予农业科研领域领军人物和项目。同济医院完成的“器官联合移植治疗重大疾病的新技术研究”,针对器官联合移植中手术期死亡率高,长期效果差等多项难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创新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该技术推广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10家三甲医院的移植中心,指导、协助开展器官联合移植180余例,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器官移植的发展,为重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凸显湖北原始创新能力。2013年度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共17项,比去年增长70%,获奖项目主要涉及新材料、生物及品种、信息电子、光机电、地球科学等学科,充分说明湖北在上述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国教授等完成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高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科学”,发展了4种高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新方法,制备出多种高效光催化材料,提出了2个增强光催化材料活性的理论模型,极大推进了国际光催化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化进程,项目在多种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0篇,论文多次被他人正面引用,被引论文数量在光催化领域全世界排名第一。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成果推广奖的271项科技成果中,由企业完成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完成的科技成果为203项,达到75.0%,创历史最高水平。黄石东贝、武汉凯迪、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汉烽火网络、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中南建筑设计院等企业主持完成的项目均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凸显,特别是以湖北远东卓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丹江口开泰激素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同济现代医药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地方企业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显示出湖北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吴彬彬、李述武、陈汉梅、丘剑山)
  

2013年度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陈焕春院士简介
  

陈焕春,1953年生,湖北恩施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国务院突发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科技部973计划传染病专项专家组副组长、863计划现代农业领域专家组副组长、农业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陈焕春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推广应用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他率先确诊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在湖北及全国流行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猪伪狂犬病,系统总结出该病的五大临床特征,受农业部委托对全国猪伪狂犬病进行了普查。制定了“伪狂犬病检疫”国家标准,研制了灭活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抗原抗体检测方法和鉴别诊断方法,有效控制了该病在我国的爆发与流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伪狂犬病毒鄂A株的分离鉴定及分子生物学和综合防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陈焕春带领其团队针对我国动物新发重大传染病猪圆环病毒病、猪兰耳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大肠杆菌病和牛支原体病等开展了病原学与流行病学、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分子免疫与致病机理、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新型药物等的研究。他在国际上率先测定了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3型菌株和副猪嗜血杆菌血清5型菌株的全基组序列,解析了血清型多样性的遗传基础,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测定了100多株病原菌及200余株病毒全基组序列,系统分析了它们的遗传变异规律。开发了猪伪狂犬、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沙门氏菌等3种高效活疫苗载体,研制新型疫苗30多种、新型诊断试剂盒20多种。
  

为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跨越,2001年陈焕春带领团队创办了高新技术企业--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自筹资金建成了第一期GMP生产车间,搭起了良好的成果转化平台。1998年以来在他的主持下,在武汉连续举办了16届全国规模化猪场疫病监控与净化大型研讨会,每次到会600-800人。目前该会议已成为了我国猪病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盛会。2007年4月主持在武汉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亚洲猪病会议,来自21个国家的国外代表315人,国内代表1002人,企业参展人员200余人,国内外代表都对该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
  

陈焕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曾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劳动模范。他发表研究论文500多篇,其中SCI论文200多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3部,获得国家新兽药注册证书23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4项,国家转基因安全证书19个,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5项、湖北省自主创新产品2个、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3个。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先后入选“湖北省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2013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项目
  

“红莲型新不育系珞红3A与超级稻珞优8号的选育和利用”简介
  

红莲型细胞质是我国杂交水稻的重要种质资源,武汉大学利用多种育种手段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莲型新不育系珞红3A与恢复系8108,并配组出超级稻新组合珞优8号,珞红3A和珞优8号于2009年获得新品种保护,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珞优8号于2006年转让给武汉国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独家开发。
  

本项目是集成育种技术的创新,培育出新不育系,创制了新恢复系,选育出有重大突破的杂交稻新品种珞优8号,完善了红莲型杂交稻技术体系,发展了杂交水稻学。珞红3A是红莲型新不育系,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珞优8号是湖北省首个中稻超级稻品种, 是湖北近十年来唯一的国家主导中稻品种;实现了高产优质、稳产广适、耐高温、氮肥高效利用和种子生产高效的高水平集成;与我国首个超级稻品种两优培九相比,综合性状得到了显著提高。
  

珞红3A于2006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2008年通过湖北省科技成果鉴定。珞红3A综合性状优良,先后被引种到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20余个科研单位,配组出了一批有潜力的高产组合。珞优8号于2006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09年获得农业部超级稻认定,是湖北省中稻第一个超级稻品种。通过多点生产示范结合配套高产栽培,召开现场观摩会及栽培技术培训,构建了完善的产、销、推网络。珞优8号已累计推广2136万亩,获得直接经济效益6.292亿元。增产稻谷10.68亿公斤,节约化肥近6000万公斤,为农业生产增加经济效益42.71亿元。促进了农民增收,减少了环境污染,为湖北和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亲临武汉大学鄂州杂交水稻育种基地,现场考察了珞优8号的生产,称赞珞优8号禾苗“长得很壮实、种子很纯净”,并做出重要指示“粮食安全要靠我们自己”。
  

珞优8号的推广丰富了杂交水稻类型,进一步提升了杂交稻国际影响力,为杂交稻新组合选育提供了新思路,促进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