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盟员风采

盟员风采

大山深处是我家——襄阳市政协扶贫工作队队长、民盟盟员杨昌红

发布时间:2018-07-12


大山深处是我家

——襄阳市政协扶贫工作队队长、民盟盟员杨昌红先进事迹材料

 

“西邦是我的第二个家。”这是民盟盟员杨昌红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保康县过渡湾镇西邦村是襄阳市政协机关扶贫联系点,杨昌红说的这个“家”距离他在市区的家有127公里。这里平均海拔800米,山高、路险、天寒、地薄,是典型的“四缺”(缺资源、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贫困村。全村125户、388人,80%以上都是贫困户(97户、307人),脱贫任务艰巨。从2016年11月起,杨昌红就开始负责襄阳市政协扶贫工作,2017年1月任扶贫工作队队长。一年多来,在市政协机关的倾力支持下,他带领扶贫工作队为西邦村修路架桥、发展产业,2017年贫困户人均收入达9570元,65户贫困户185人完成易地搬迁,64户225人实现脱贫,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2018年将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一、肩扛使命,把扶贫工作当家业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干部,杨昌红在接到任务时没有丝毫的犹豫,毅然担当起扶贫使命,为扶贫工作操真心,把扶贫工作当家业。

要致富先修路。尽管之前已经有了长时间的思想准备,但第一次去西邦村还是令杨昌红印象深刻。山路崎岖,有的贫困户距离通村公路还很远,养的羊、种的粮,运不出去。杨昌红先后7次实地踏勘路线,到市县两级交通公路管理部门汇报,请市政协领导协调有关方面支持,花了50万元,修了一条2公里的沙石路,还建了一座桥,14户人家终于可以把小货车开到家门口,致富的路更宽了。杨昌红不仅惦记着修路,还想着给山路装上路灯。他联系了市路灯管理处,请专家实地查看设计方案,四处争取经费支持。8月份是一年中山上最热的时候,他不顾高血压的病情,带领扶贫工作队员挖坑、埋线、立灯杆,连着干了5天,安装了45个太阳能路灯,很快让夜晚的山路亮起来,村民出行更方便了。

脱贫先要换思想。西邦村地处高寒山区,村民们一说起脱贫就提出种食用菌和天麻。杨昌红心里清楚,这里确实适合种食用菌和天麻,但是发展这两种产业都需要砍树,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杨昌红下定决心,发展扶贫产业也要严守生态底线,走绿色发展的路子。他和扶贫工作队员一起与村干部和群众算经济账、生态帐,说服大家放弃种植食用菌,限制天麻种植规模。为了找准产业发展路子,他跑到市扶贫办、市农委、市畜牧局、市林业局请教,把市农科院和政协委员中的农林专家请到现场考察指导,最终确定以当地大型农业公司为龙头发展葛根产业,以镇烟草站为依托发展烟叶种植产业,成立以村民为主体的农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带动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共同发展。

二、饱含责任,把贫困户的事当家事

“政协让我来扶贫,这是对我的信任,对我来说这更是一种责任。”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为了负起这份责任,杨昌红把贫困户的事当家事,竭尽所能为贫困户排忧解难。

政协干部卖土豆。去年7月,西邦村的土豆迎来了大丰收,但土豆滞销了,村民们一下子犯了愁。杨昌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即向市政协领导汇报。很快,一辆大货车开到村里,把滞销的15000多斤土豆拉到了襄阳市区,杨昌红找了很多渠道推销土豆,还组织动员市政协机关干部购买,终于将滞销土豆全部卖出。除了卖土豆,杨昌红带着扶贫工作队员帮村民卖了2万多枚土鸡蛋、300多斤土猪肉,俨然成了西邦村的农副产品推销员。

不让疾病拖扶贫的后腿。疾病是贫困人口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也是横亘在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在西邦村也普遍存在。杨昌红琢磨着,脱贫不能只发展产业,还要把村卫生室建起来,让贫困户看病更方便。他带着扶贫工作队员从立项开始,全程参与村卫生室设计、招标、建设,与市卫计委专家、镇卫生院负责人一起研究村卫生室配备标准,列出设备清单。同时,他积极与市政协领导汇报,推动市政协委员“六进六联”助力精准扶贫主题实践活动走进西邦村,发动市政协委员为西邦村卫生室捐赠医疗设施和药品。最终,投入5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卫生室,医疗服务惠及周边3个村的村民。贫困户李圣华是一个单身汉,多年前遭遇一场事故瘫痪在床,腰间患了褥疮,杨昌红联系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中心医院,为李圣华提供多种救济帮扶,安排他在市中心医院进行3次手术,并发动民盟襄城区总支盟员捐款近3000元,解决了李圣华住院期间的看护费用,看病治病的费用一共54000多元,李圣华最终只花费了3000多元。

三、带着感情,把扶贫对象当家人

“你把群众当家人,群众把你当亲人;你对群众动真情,群众对你有感情。”这是杨昌红的“扶贫经”。他成了贫困户的贴心人,大家愿意跟着他脱贫致富奔小康。

狗子不咬,娃子要抱。杨昌红家乡口音比较重,刚进村的时候,村民听不懂他说啥,背地里叫他“南蛮子”,不愿意和他多说话。他知道,要想打动贫困户,只能靠行动。一年365天,他有200多天在村里,除了单位重要会议和到市里为西邦村争取支持,他几乎每天都在西邦村走访入户,甚至节假日也常常在村里。现在,村里贫困户都认识他,说他在村里住的时间比很多村民都长。村里的小娃娃见到他都举着小手让“杨爷爷”抱,小娃娃们知道“杨爷爷”兜里有糖果。贫困户家里几口人,有没有生病的,有没有上学的,准备发展点啥,这些事杨昌红都装在心里,可以说“情况一本账、数据一口清”。把贫困户当成家人,但杨昌红觉得亏欠家人太多,妻子长年患重病,他却没能好好照顾。

因户施策,贴心帮扶。每户贫困户的情况都不完全相同,只有走进群众,了解实情,才能区别对待,精准施策。陈怀清、陈道林父子是两户比较特殊的贫困户。陈怀清70多岁,老伴长年有病,身边还有一个智力低下的儿子,主要是因病致贫。陈道林40多岁,夫妻分离,儿子上高中,是典型的“三没有”(没文化、没技术、没资金)致贫。两户贫困户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是交通不方便,居住条件差。杨昌红先后9次到家里走访,商量脱贫计划。最终,父子两家完成了易地搬迁,住进了新房,陈怀清一家申请到了低保,儿子也有了残疾人保障。杨昌红还联系了保康县教育局和保康县一中,为陈道林儿子申请到了生活补贴。

贫困户的安危挂在心上。去年秋季,连接下了47天的雨,西邦村出现了4处大的地质灾害,为了确保贫困户的安全,杨昌红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处于危险地带的贫困户搬迁。村民王才旺总认为不会出事,不愿搬走。杨昌红连续8天,每天早上6点上门监视险情,查看滑坡异动情况,用铁锹挖沟疏通流水,并耐心做思想工作,王才旺觉得实在过意不去,最终在夜里11点完成搬迁。

今天,西邦村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贫穷村,很快就要脱贫出列。杨昌红在大山深处的“家”更美了,也更富了,但他却说这不是扶贫工作最大的收获。一年多的扶贫工作,不仅让他受了教育,思想上得到了洗礼和升华,还让他多了一个家,收获了更多的亲情。(民盟襄阳市委)